本网讯 1月13日下午,我校第四届科技工作会议在逸夫小报告厅隆重举行,会议总结了2016年度我校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明确了2017年度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举措,表彰了在推动我校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校领导曾羽、龙奋杰、梁杰、张波、王建平、宋建波、苏向东出席会议,全校科级以上干部、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博士和各单位科技联络员共计3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校长助理张清江主持。



时不我待,科技成果斐然再攀新高
2016年,我校纵向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取得新进展,科研平台和团队申报立项取得新成绩,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375项,国家级项目申请书形式审查实现“零失误”。全年共获得市厅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81项(不含平台项目和团队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12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6项,贵州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别为16项和8项。全校科研到账经费达2020万元,增幅17.85%,其中横向项目到帐科研经费同比增加200万元,增幅达66%。申报获批贵州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申报并获批贵州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和重大研究项目创新群体1个,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批人才基地1个。全年,我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00篇,其中SCI论文32篇,EI检索论文43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组织各类研究成果报奖获奖4项。全校师生申请各类专利32项,获得授权23项。
典型引路,科研之路上下求索只争朝夕
在大会经验交流环节,大射电望远镜第二轮贵州选址项目负责人、中国天眼FAST台址大窝凼洼地的推荐者、贵州理工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宋建波分享了科研成长之路和感悟。多年研究探索与实践产学研融合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专家、二级教授苏向东介绍了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青年教师黄宏升、秦庆东、黄娅分别就高校青年教师做好科研工作的发力点,积极参与校企、校地合作,自我收获和成长等方面做了分享发言。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刘幼平院长、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伍玉娇院长、制药工程学院张振院长分别介绍了本单位在大力推进科研工作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再启征程,打造科技创新“贵州版”
2017年学校科技工作将着力于:面向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开发,以提升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平台为支撑、以凝聚队伍为核心、以产出成果并推动成果转化为重点、以政策激励为保证,助推“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推动学校科技工作逐步实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的目标,全面开创学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校党委书记曾羽就如何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出:要提高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敢于打硬仗,攻坚克难;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主动出击,组织承担重大项目;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规范、加强和实质性推进产学研合作;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主动服务区域发展;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人才作支撑。 他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抓住人才培养和引进这个关键环节,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进一步完善机制,鼓励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教学研究在内的科技工作推进,重点是项目的申报、投入的产出和成果的转化;要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服务水平;要构建更加合理的学科布局,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提高人文社会学科争取高层次科技项目的能力;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要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我校竞争激励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努力产生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校长龙奋杰在充分肯定2016年科技工作成绩的同时,也指出目前学校在科技工作推动中在平台建设、横向课题申报、国际科研合作以及软实力形成等方面突显的不足。强调2017年科技工作要以学科规划为牵引,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要秉承“扶优、扶特、扶需”, 凝聚人才团队;要建立基于问题导向的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发布体系,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要进一步完善激励和运行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他重点阐述了2017年学校要在发挥已有平台示范辐射作用、培育新的创新科技平台、探索建设大学科技园等几方面发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专业人才团队建设和科技管理人才团队建设来凝聚人才团队;依托促进成果产出、建立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发布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来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出台《贵州理工学院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贵州理工学院科研跨学科团队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不断完善激励和运行机制。他号召,全校上下以此次科技工作会议为起点,从全局出发,搞好组织和谋划,再创“十三五”科技工作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