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延安学记】几回回梦里到延安

发布日期:2018-07-23 点击量:

几回回梦里到延安

理学院 袁小松

诗人贺敬之曾说过:“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历史悠久,古称延州,北宋名臣范仲淹曾经镇守于此,那宝塔山原名“嘉岭山”,这“嘉岭山”三字榜书,却是范仲淹少有的遗迹。范文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让这里千年以来,非比寻常。

不管是幼时读过的《杨家岭的早晨》,还是后来在大学时读过的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乃至很多关于党的成长的文章与近乎“传奇”的党的历史,都和延安有莫大的关系。延安是党的摇篮,是中国革命的胜地,“几回回梦里到延安”,曾经多少次在心中畅想着延安的模样,如今满怀朝圣的心情来到这里,她给我们带来的感动与震撼却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七月的黄土高原,热浪滚滚。扑进延安的怀抱,这里处处散发着质朴的气息,走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延安,虽然早已是旧貌换新颜,处处高楼矗立,延河蜿蜒流淌,百姓在宝塔山下伴着喧天的锣鼓跳起欢快的秧歌,老区人民在用自己最质朴的举动表达着对党的深情。

仓促看了一眼宝塔山与清凉山,这里留下了革命先辈光荣的足迹,宝塔山巍然屹立,陈毅元帅手书的“万众瞩目清凉山”七个大字,闪烁在延河之滨。

而我们只是遥望了一眼宝塔山,便集体来到延安的学习书院参加开班仪式,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赵耀宏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题为《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的生动的党课,在党课中,赵老师指出,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转败为胜、扭转乾坤、创造辉煌、成就伟业的重要时期,在延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推进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革命,树起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旗帜,形成了一个成熟的领导集体,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积累了一套执政为民的成功经验。我们在“学习书院”的一块块展板前驻足,仔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伟大历程。学员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党从延安走到今天,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党如此伟大的力量?

当我们漫步于杨家岭和枣园的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渐渐浮现。杨家岭的中共七大会址、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抗战时期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此召开。还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居住的窑洞,我们在这里重走革命家们的足迹,寄托我们的哀思。枣园周恩来总理的窑洞还留存着一辆纺车,更是吸引了学员们的目光,周总理在枣园参加纺织比赛,当时已经以“谈判高手”享誉中外的他,还被评为纺线能手,深受军民爱戴。我们站在毛泽东同志题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标语面前,似乎感受到了这里军民鱼水一家人,自力更生渡难关的磅礴场景。

在枣园旧址,我们按照当年南泥湾三五九旅的建制模式,进行了队伍改编,重新选定了组长、副组长、宣传员、卫生员与旗手,大家穿着统一的红军裤与印着“延安精神永相传”字样的白色T恤,在炎炎烈日下整队肃立,去感受那一段段壮丽的历史。

充实而匆忙的一天很快就过去,而每一次情景教学带来的震撼却在每名学员心头久久回荡。当我们看完一场名为“红秀----延安,延安”的场景演出之后,我想,在那样一个年代,是什么能够支撑一个“年幼而体弱”的党组织最终开辟出新中国的崭新天地?世间万事万物,无外乎物质与精神两种,于中国革命、于延安时期党的发展历史,我们能看到,艰难万分的物质条件,却缔造了“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缔造了一种革命的大无畏与乐观主义精神,更是缔造了一种“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惜献身一切的精神,而这些,真是我们党从延安时期延续到如今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所以,当我们静静地在七大旧址附近聆听延安大学冯建玫讲授深情讲述白求恩精神的时候,她对白求恩同志伟大一生的回顾,白求恩同志那种纯粹而高尚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冯老师缓慢而低沉的诉说,却有着千钧的力量,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志寂静无声,悄然动容。

如今来到延安,触摸这片炽热的黄土地,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必然会感受到这样一点:延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地,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

几回回梦里到延安,如今到了,延安,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