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贵州理工学院“顶天立地树人”

发布日期:2015-09-30 点击量:

编者按:

在2015年9月10日第三十一个教师节之际,《贵州日报》以《鼓励老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 鼓励博士深入基层接地气 着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贵州理工学院“顶天立地树人”》为题,对我校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报道。现将《贵州日报》刊发文章原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鼓励老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 鼓励博士深入基层接地气 着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贵州理工学院“顶天立地树人”

(贵州日报记者 肖慧) 9月2日下午,贵州理工学院行政楼会议室内,德江县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正在进行。校领导要求老师们再接再厉,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为学校开展校县合作、服务地方打响品牌。

为德江县编制工业发展规划,是学校“博士服务团”2014年暑假前往德江开展调研活动的一项成果。今年8月下旬,又有十几位年轻的博士走进兴仁县,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

“我们学校的科学研究,讲究‘顶天立地树人’。”校长龙奋杰解释,鼓励年轻博士深入基层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就是“立地”。“顶天”指鼓励老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树人”是努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信息工程学院的唐文勇老师,一身休闲打扮,有点大大咧咧。这位去年才进校的年轻博士,聊起暑假去兴仁县的经历和感受,语气变成了认真和激情。

唐文勇不是贵州人,去到兴仁才知道当地是“中国薏仁米之乡”。“今年全县薏仁种植规模有50万亩,县里也组建了大的企业,薏仁的深加工产品也很多,我还看到了薏仁精油。真是吃惊!”

这样好的产品,怎么好多人不知道?平时在校工作就是做大数据项目的唐文勇马上想到,可以利用大数据与云技术,为当地建设和打造一个云服务平台,“产品上有一个二维码,消费者扫描之后可以详细了解企业产品信息,这样的‘广告’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电商平台上吸引眼球。”

回校后,唐文勇把“兴仁薏仁米产业发展建议”写进了调研报告,“学校会汇总每位博士的建议,再和兴仁县对接,看对方愿意在哪些方面和学校合作。”

兴仁之行,让唐文勇和地方、企业面对面交流,了解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深入基层不仅让年轻博士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真正踏入社会“学习”,也是年轻博士的收获之一。

化工学院的蔡诚感觉两次前往基层调研,“我学到了很多,回来后讲课更贴近社会。比如无机化学,课本上会有很多理论知识,确实很枯燥,我把自己去企业的见闻穿插在讲课过程中,学生也觉得上课有意思多了。”

学校科研在“接地气”的同时,也鼓励更多的教师拿到国家级科研课题,紧跟国内科研不掉队。不久前,贵州理工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又创佳绩,2015年共获批项目14项。同时,还获得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矿产资源开发研究院院长龙汉生博士负责的黔东南龙湾大型铀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得到了78万元项目资金,金额位列14项课题之首。

“这个项目从2016年开始,4年时间,为我省寻找铀矿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和找矿方向。”龙汉生认为,高校教师做科研就是要将自身所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贵州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铀是一种清洁能源,符合我省提出守住生态发展底线的要求。

“我们教师不仅是要做纯理论的研究,也要结合本省和国家的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研要落到实地,要出一批实践性的成果。所以我选择了原来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这个项目,可以为我们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点贡献,也算是学有所用。”龙汉生说。

贵州理工学院的科学研究还讲究“树人”。作为一个成立仅两年的高校,学校在科研项目、人才、经费等等方面,无法和有多年基础积淀的高校相比。“我们必须走特色创新之路,组织各种交流、研讨,搭建科研平台,人尽其才、百花齐放。”龙奋杰特别希望,学校的每个人都能把“简单专注做到极致”,这样的科研创新才有出路,才能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

目前,学校依托黔药食同源产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省级工程实训中心及贵州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建立了大健康、大数据、机器人和无人机等创客空间平台。向省科技厅申报的健康智造众创空间已获批立项。学校还将建立创新创业学院,为有创新创业兴趣或潜质的人提供选修性的创新创业培训。

〖责任编辑:巫敏 主编:詹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