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张艳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伴随着激昂豪迈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我们走进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近距离触摸那段鲜活的历史,用心感悟信仰的力量。
82年前,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创办抗日红军大学,大规模培养干部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应运而生,次年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的成立,春雷般唤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成为抗战烽火中凝聚抗战力量、鼓舞必胜信念的一面光辉旗帜,在全国人民心中升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胜利曙光。
这是历史的记录。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大学却极其简陋,没有教室,没有教具,没有固定环境,办学条件异常艰苦,被称为“窑洞大学”。 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抗大参观访问后,在《西行漫记》中写道:“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让人不禁思索,这样一所大学何以成为抗日精神高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升官发财的机会,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冲破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千里迢迢来到抗大寻求抗日救国真理,探索民族解放之道路?
一位访问过延安的美国人约翰·科林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解释:“在延安,我被共产党人为目标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人们在空气中可以嗅到这种气息,他们的衣服破烂不堪,他们的装备缺枪少弹,但他们有为目标奋斗的精神。”
这种气息就是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抗大,这种坚定的信仰转化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抗大办学治校的灵魂。正是有了这一灵魂,这所“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大学,是中国最贫穷也是最富有的大学。再加上“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短短几个月时间,历经战火的洗礼,抗大就把普通的百姓培养成能打仗的指挥员,把文弱的知识青年塑造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抗日战争期间,抗大成为我党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摇篮, 从这里走出的10万多名优秀英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信仰的力量在于躬身践行。
反观当下,物质条件丰富,生活舒适安逸,我们似乎更容易精神懈怠,不思进取;工作推诿扯皮,敷衍了事;作风漂浮不实,不敢较真碰硬;党性修养不强,自律意识淡化。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可见,不断坚定信仰,是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终身课题。
参观结束,走出抗大校门时,我特意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的校训前留了个影,是为纪念,更是为了传承。